」其中一名獲救的婦女Rajuma Akhtar說,她的丈夫在5年前已經到了馬來西亞。
然而當第一個撤僑航班在2月3日抵達台灣之後,這個原本想當然爾的措施,卻引起各界爭議,原本預計四個班機的撤僑計畫,迄今為止,第二個班次何時返台尚無消息。目前各國進行的撤僑行動,具體措施容或有所差異,大體上都符合這個模式,但是尚未見聞有為了避免疫情在本國擴散,而拒絕撤僑。
文:張嘉尹(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教授) 事實背景 2020年初爆發的武漢肺炎疫情,除了重創中國之外,也引起全球的恐慌與討論,並在台灣社會引發熱烈與激烈的回應與反應,諸如由政府主導的各種防疫措施,在社會持續進行中的「口罩之亂」、最近發生的搶購衛生紙等等事件。稍稍觀察各國的撤僑行動,則可發現在目前的情況下,個人權利的保護與集體安全的保障並非截然對立,只能二選一的問題文:張嘉尹(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教授) 事實背景 2020年初爆發的武漢肺炎疫情,除了重創中國之外,也引起全球的恐慌與討論,並在台灣社會引發熱烈與激烈的回應與反應,諸如由政府主導的各種防疫措施,在社會持續進行中的「口罩之亂」、最近發生的搶購衛生紙等等事件。繼續撤僑或是停止撤僑?似乎成為一個難題。其中一個引起社會各界,不同政黨認同者,甚至醫療系統廣泛討論的,是武漢台商包機返台事件。
在武漢肺炎疫情爆發,武漢封城之後,可以觀察到的是,英美法德日韓各國亦採取撤僑措施,我國政府一開始也宣布採取相同措施,從不同管道與中國政府協商,並準備撤僑事宜。當然,如果必須滿足的條件在現實上不可能滿足,就會成為一個二選一的難題。歐洲都是由小國組成,這些國家當中有些對此知之甚詳,有些則尚未完全接受這個事實。
這個大陸流被玩家們用來增強它們的勢力根基,並扳倒其他玩家。這片土地長達數十年動盪不安,又飽受一觸即發的國安危機所折磨,亟須建立一座新的關防建築,它不能只位於歐洲或亞洲,而要跨越兩大洲。現在,卻變得毫無可能。俄羅斯能否被劃入擴張中的歐洲軌道呢?蘇聯解體後,這一點一度看似無可避免。
這裡的能源管線供給歐亞超級大陸西岸與東岸的重工業區,引發地緣政治的對手們激烈爭奪使用權和掌控權。不正是蘇聯的威脅,才讓歐洲人人自危,為了種種瑣事刁鑽爭吵嗎?那我們為什麼非得要在最後創造一個政經共同體,來取代古老的歐洲小國傳統呢?因為,民族國家無法和其他主要玩家一樣,在規模遠遠超出它們本身的歐亞棋盤上彼此較量。
他在俄羅斯的一場經濟會議上勾勒了一統亞洲諸國的「大歐亞」願景,還公開歡迎歐洲的加入。俄國甚至更明確楬櫫對大歐亞區域的各項計畫。同時,如果布魯塞爾當局、包括那些非歐盟會員的歐洲各國,不願加入歐亞統一的未來大計,這項計畫依然能往前邁進。我們越是往一個由大型強國所組成的「多極化世界」靠近,就會有越多歐洲國家必須承認它們就是無法在平等的條件下,應付中國和印度這類國家。
「歐亞棋盤」因此由三大玩家,加上一大區塊的「大陸流」(continental flows)所組成。然而,這是否意味著歐洲政治本質上就只是為了歐洲本身來打算? 並不是這樣的。每一次我們採取歐洲本有的嚴格態度來面對歐盟,這項大業就會面對強大壓力。十八至十九世紀,當地政權衰退,鑄下了英國與俄國爭奪亞洲最高主導權的長年爭執。
讓我們從正中間的玩家俄羅斯開始。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性這時會變得很大,而對於共業的需求則會變得很薄弱。
法國社會學家雷蒙・阿隆(Raymond Aron)在二戰一結束就寫道,假如西歐想要在二十世紀巨人的環伺下,以同樣規格生存下去,那麼它必須也成為一個巨人才行——至少西起大西洋、東到易北河的規模。他坦承,這個主張包含了一個真理要素,納粹事實上轉型成了一個跨歐亞的地緣政治體,促使他們有殖民浩瀚俄羅斯土地與歐亞大草原的夢想。
中國是否會成為大一統的一個歐亞霸權,端賴於俄國最後怎麼解決一個問題:俄國人認為他們自己是歐洲的一分子,還是歸屬於本質上截然不同的世界與文化? 在眾多論點當中,莫斯科政府認為,威脅著俄國與歐洲政局的動亂弧線,不再是歐洲本土,而是從阿富汗延伸到北非。」 相較於這個觀點,一八五六至一八六二年擔任高加索總督的亞歷山大・ 巴里亞欽斯基(Aleksandr Baryatinsky) 曾因傳達給沙皇這個訊息而名聞遐邇:「俄羅斯是亞洲的窗口,一如歐洲是俄羅斯的窗口那般為引進文明發光發熱的泉源。必須這樣說,唯有當我們自己擴大格局,歐洲的大業才會成功。畢竟,歐洲各國數十年以來一直都致力於它們自己的統一大業。由於莫斯科當局在政治上比較親近北京政府,而非目前以德國政府為首的歐盟,讓中國獲得龐大的戰略優勢。」 但在今日莫斯科當局的眼中,這個想法卻會引來訕笑。
極具毀滅性的內戰和外國干預已迫使數百萬新的難民湧入約旦、黎巴嫩、土耳其和歐盟諸國。文:布魯諾・瑪薩艾斯(Bruno Maçães) 歐亞超級新大陸 一種俯瞰的觀點 在「歐亞棋盤」上,有三位主要的玩家,他們坐落在棋盤上的西邊、東邊與正中央。
要討論俄羅斯,就不能不涉及在歐亞兩端之間的勢力震盪,就像俄羅斯國家象徵物「雙頭鷹」一樣,同時注視著兩個不同的方向。或許他們在當下深信著唯有在超級大陸的規格上建立大型帝國,才能在科技時代下存活。
俄國相信,它最大的戰略挑戰,就是如何避免成為地緣政治思想家和前美國外交家茲比格涅夫・布里辛斯基(Zbigniew Brzezinski)所謂的「介於歐洲與中國之間的『黑洞』」。政治上的無政府狀態,加上富藏能源,這裡變成了歐亞大陸上錯綜交織的動盪根源
同時,如果布魯塞爾當局、包括那些非歐盟會員的歐洲各國,不願加入歐亞統一的未來大計,這項計畫依然能往前邁進。歐洲都是由小國組成,這些國家當中有些對此知之甚詳,有些則尚未完全接受這個事實。當雙方一次次努力想為彼此有形或無形的意識型態搭建橋樑時,都會讓它們不得不往俄羅斯靠攏。俄國甚至更明確楬櫫對大歐亞區域的各項計畫。
俄國相信,它最大的戰略挑戰,就是如何避免成為地緣政治思想家和前美國外交家茲比格涅夫・布里辛斯基(Zbigniew Brzezinski)所謂的「介於歐洲與中國之間的『黑洞』」。這個大陸流被玩家們用來增強它們的勢力根基,並扳倒其他玩家。
」 但在今日莫斯科當局的眼中,這個想法卻會引來訕笑。政治上的無政府狀態,加上富藏能源,這裡變成了歐亞大陸上錯綜交織的動盪根源。
由於莫斯科當局在政治上比較親近北京政府,而非目前以德國政府為首的歐盟,讓中國獲得龐大的戰略優勢。文:布魯諾・瑪薩艾斯(Bruno Maçães) 歐亞超級新大陸 一種俯瞰的觀點 在「歐亞棋盤」上,有三位主要的玩家,他們坐落在棋盤上的西邊、東邊與正中央。
每一次我們採取歐洲本有的嚴格態度來面對歐盟,這項大業就會面對強大壓力。然而在恐怖的實驗與最終的失敗後,顯示出這類雄心壯志不應該、也不可以用民族或種族的基礎來規畫。阿隆同時強調,納粹德國才剛主張過「越大越好」該如何運用。因此,棋子開始攻城掠地。
最終,勢力強大的伊斯蘭各方政權會看到它們自己深陷於全球的大災難中,而這個大災難不被國界限制,只想把歐洲當作首要目標。現在,卻變得毫無可能。
他在俄羅斯的一場經濟會議上勾勒了一統亞洲諸國的「大歐亞」願景,還公開歡迎歐洲的加入。」 相較於這個觀點,一八五六至一八六二年擔任高加索總督的亞歷山大・ 巴里亞欽斯基(Aleksandr Baryatinsky) 曾因傳達給沙皇這個訊息而名聞遐邇:「俄羅斯是亞洲的窗口,一如歐洲是俄羅斯的窗口那般為引進文明發光發熱的泉源。
我們越是往一個由大型強國所組成的「多極化世界」靠近,就會有越多歐洲國家必須承認它們就是無法在平等的條件下,應付中國和印度這類國家。法國社會學家雷蒙・阿隆(Raymond Aron)在二戰一結束就寫道,假如西歐想要在二十世紀巨人的環伺下,以同樣規格生存下去,那麼它必須也成為一個巨人才行——至少西起大西洋、東到易北河的規模。